杭州市奧體實驗小學校長李文曾在朋友圈曬了一批老師的備課筆記,這些備課筆記每一頁記得滿滿當當,字體秀美,文本清晰,讓人賞心悅目。







此前,也展示過紅遍網絡的備課本。這是來自江西贛州一位鄉村女教師的備課本,被網友們稱贊為“教科書級別”。



圖文并茂的教案,凝聚著老師的心血,讓我們看到了滿滿的責任感,大家紛紛表示:這樣的老師太用心了!



感謝這些老師們備課時的投入,為孩子們帶來干貨滿滿、生動有趣的一課。
我們都知道,備課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,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,是教學的起點和基礎,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。只有備得深,才能講得透,析得準,練得精。那么,備一堂好課,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?
備課的要求
1.高度的準確性
凡需要向學生傳授的知識應該十分準確,不能似是而非,即使是最簡單的概念問題,也要準確把握,不能出現問題。
有爭議、不能作出結論的問題,一般應予回避,不能輕易搬上課堂。
2.明確的目的性
教師應對每堂課,每個章節要達到什么目的,有什么要求,都必須十分明確。這樣才能依據目的合理處理教材,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。否則會東拉西扯,隨心所欲,使教學收不到應有的效果。
3.極強的針對性
備課必須心目中有學生,時時想到學生,處處想到學生。教學目的、教學重點、教學難點的確定,教學方法的選擇,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。
4.周密的計劃性
就整冊教材而言,課時的分配,新舊知識的聯系,復習與檢測的安排,均應有計劃。就每課而言,教學內容、教學步驟的安排,板書的設計,教具的使用,實驗的演示,都是統籌安排,有一個合理的“序”。
5.準確的預見性
備課既是課堂教學的設計,當然有明顯的預見性,我們要求的是“準確”。
在備好教材,備好學生的基礎上,要準確的預計到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出現的情況,設想好應變的措施,以因勢利導,化被動為主動,變不利為有利。
預見性準確,教師上課時就能胸有成竹,應付自如,始終掌握主動權,不會出現忙亂無緒的情況。
備課的方法
備課的方法因人而異人,因學科而異,沒有固定的框框。但一般地說不外乎備以下這幾個方面。
1.備教材
教師應對教材深入鉆研,猶如演員要熟悉劇本。
它是包括熟悉教學大綱,熟悉全冊教材,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,深刻理解每一篇章,每一課的內容,明確它在全冊的地位和前后的聯系等。
尤其是,老師要認真分析教材中的核心知識,抓準重點和難點,找準訓練點。
如果能在知識點和訓練點之間找到路徑,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主線,課堂教學的內在邏輯就清晰了,學生的認知就會變得簡單起來。
2.備學生
古人云: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。
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,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,課堂教學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,所以必須備學生。備學生,是要備學生的思想狀況、知識基礎、興趣愛好、性格特點以及理解能力等。
備好學生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符合學生實際,避免盲目性,同時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,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教學活動。
3.備教學過程
在教學過程設計的時候主要要考慮教學環節。一般來說,一堂課應設計5-8個教學環節,把“讀、思、議、試、悟、記”有機地組合起來,這樣,學習的過程就會變成一種充滿樂趣的探究過程。
4.備教法
備好教材與學生,只是具備了搞好課堂教學的可能性,要使可能變為現實,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,還要備好教法。
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不一樣,因此,研究教法、優選教法也是備課中的重要環節。
好的教法,是老師當好策劃和導演,“講、點、導、啟”巧妙結合,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和舞臺,讓學生高效、自主地學習。
5.備教學手段
備課時,要研究使用什么手段(實物、教具、視頻、多媒體課件),用盡可能形象的方式去表達枯燥的、深奧的知識。
6.備學法
對學生而言,方法比知識更重要。因此,在備課中,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:學什么,怎么學,用什么方法學。如果在老師的指導下,學生掌握了一套好的學習方法,就有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“金鑰匙”。
7.備可能出現的問題
在備課時,老師要預想多種可能,圍繞核心知識想幾套方案,給學生預留出盡可能大的思維空間。很多時候,有挑戰性的密度、寬度和難度,反而會激發學生產生出更大的學習熱情和努力。
8.寫教案
教案是教師備課成果的升華和結晶,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具體依據。教案可詳可簡,可寫在教案專用紙或本上,也可以評注形式寫于教材上,視具體情況而定。
9.寫教后
課堂教學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按教案進行,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實際往往會糾正、充實原教案。以寫教后的形式總結些寶貴的經驗教訓,可作下一次備課的借鑒,是教師提高備課水平的重要方法。
名師是如何備課的呢?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:“反正不備課,或者備得不充分,我是不敢進課堂的。”下面,我們就來看看于永正老師是怎么談備課的吧!也許會對你的備課工作帶來一些新的啟發!
觀點1:備課不等于寫教案
備課包括鉆研教材、搜集信息、了解學生、考慮教學思路、教學方法和寫教案等。
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后一個環節——把鉆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,把教學的目的要求、重點難點、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,是“備忘錄”——供課前翻閱,以便把課上好。
觀點2:隱性備課最重要
我把備課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部分。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,那么,鉆研教材、查閱資料、搜集信息、備學生、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了。
第一步:鉆研教材。一篇課文擺在案頭,先做什么?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,邊讀邊畫出生字、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。隨著悟性的提高,有些關鍵詞語,寫得精彩之處,以及課文的重點、難點,也會很快抓住。抓住了,便做上記號。
第二步:朗讀課文。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。這是鉆研教材、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。朗讀是活的,是躍出紙外的,賦予了作品生命力。
備“朗讀”,一是多讀,用心揣摩課文的意境、思想感情(包括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)。二是多聽別人朗讀,聽錄音。平時,我特別喜歡聽廣播電臺的小說朗讀、詩歌朗誦,這對提高我的朗讀能力大有裨益。三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。
第三步: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、謀篇布局的意圖。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,語言運用得準確、生動就更不要說了。對于作者推敲、錘煉文字的匠心,一定要細心琢磨、體會。
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,也要把握好,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、去學習、去運用。老師領悟得深,學生才能領悟得深,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,超常發揮。否則,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(包括鑒賞能力)就會成為一句空話。
第四步:認真思考課后練習題的要求,有的要先做一做。例如,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(或全文),我先背下來;要求學生正確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,我先努力去做。
此外,隱性備課還包括查閱資料。書到用時方恨少。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歷史老師講課,很感動,問他是什么時候備課的,這位老師回答說:“備了一輩子。”一個好的教師,隨時隨地都要為備課做準備。
觀點3:要思考教法
在思考教法的時候,必然“備學生”、“備學法”。上邊說了,課文鉆研好了,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。即使教師在教學前沒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學方法,只要朗讀好了,讀出文章的妙處和味道來了,也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、有聲有色。
觀點4:教案一定要寫
隱形實際上并不隱形,它指的是在寫教案之前的準備工作。當然其中包括無形的思考。但我認為,備課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顯性備課。
所謂顯性備課指的是寫教案。教案一定要寫,但不要拘泥于形式。我所記下的東西都是重要的東西,以防忘記。這相當于“作戰計劃”。
教學目標要記,過程要記,關鍵詞語的處理及體會要記,老師要講的重要的話要記;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、要求學生寫的片斷、造的句子,我先寫一寫,造一造;重要的參考資料也寫下來。我以前書寫較工整,為的是校長檢查能得到好評?,F在寫得較隨意,底線是自己必須能看懂。有些課文考慮得比較周密,我只寫個大體教學過程。對已經教過數次的課文,我只寫新的體會、新的處理方法。
總之,備課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,從方便教學出發。
寫到這里,關于備課的話題似乎可以畫個句號了。但意猶未盡,我就寫“教后記”(即寫所謂的“反思”)說幾句話:“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。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,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;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,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,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。”
讀完名師的備課心得,你有哪些新思考?平時的備課工作中,你總結出哪些要領、心得,歡迎你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!
【版權說明】文章整理自中國教育報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