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語名字】狼吞虎咽
【漢語拼音】 láng cān hǔ shí
【近義詞】:狼餐虎咽、狼吞虎噬
【反義詞】:細嚼慢咽
【成語出處】《水滸傳》第十五回:“ 阮 家三兄弟讓 吳用 肆思縛椋便瞬壞昧?;膬S個狼吞虎食,肆艘換亍
【成語解釋】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。同“狼餐虎咽”。
【狼吞虎咽造句】這個人吃起東西來,狼吞虎咽的一點也不注意形象。
【狼吞虎咽的成語故事】
七星聚義,在黃泥岡東十里路的安樂村白勝處安身。梁中書要楊志送寶,楊志不要大張旗鼓,而要扮做客商。并要老都管、兩個虞候都聽他的,不要在路上鬧別扭。一行十五人,出北京城,取大路往東京進發。正是五六月天氣,酷熱難行,軍漢倒地。七個好漢裝做販棗子的小本經紀人,白勝裝做賣酒的,八人使計用蒙汗藥藥倒眾軍漢,老都管,老虞候。楊志喝得少,起得早,要跳岡自盡。